欢迎来到全国风力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知识
您的位置:首页 >> 标准知识
怎么搞?十五五期间标准化工作
时间:2025-08-08 09:39:56 点击:

来源:学习标准化

 

近日,市场监管发展规划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要求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其中六大任务之一:要深化国家标准化发展和改革,健全国家标准体系,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提高标准供给水平。

十五五期间标准化工作,怎么搞?本文系统解答:在十五五时期,标准化工作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及多轮行动计划,紧扣市场监管发展规划座谈会提出的健全国家标准体系、深化地方标准改革、提高标准供给水平核心任务,系统谋划、精准实施、动态优化,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一、总体谋划:明确方向 锚定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以标准助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开放合作,强化标准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推动标准从数量规模型质量效益型转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制度性保障。

(二)基本原则

1. 需求牵引。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优先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交叉问题。

2. 创新驱动。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建立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联动机制。

3. 协同共治。优化政府主导标准与市场自主标准结构,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协同。

4. 开放融合。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规则对接,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

(三)目标体系

2030年,建成覆盖全域、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实现四个转变:标准供给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标准运用从产业领域向经济社会全域延伸,标准化工作从国内驱动向内外联动升级,标准化发展从要素投入向创新引领转型。

二、实施路径:分层推进精准发力

(一)健全标准体系

1. 国家标准优化。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聚焦人身健康、生态安全等底线要求;完善推荐性标准,强化基础通用、产业共性标准供给。

2. 地方标准改革。建立地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地方在特色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领跑者标准,推动区域协同标准互认。

3. 市场标准培育。支持社会团体、企业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建立团体标准国家标准转化通道,培育100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体标准组织。

(二)深化标准实施

1. 全链条贯标。在重点行业推行标准+认证模式,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制度,将标准执行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2. 数字化赋能。建设国家标准化大数据平台,推动标准文本结构化、数据化,发展智能标准、动态标准,缩短标准研制周期。

3. 国际化突破。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设立国际标准化工作组,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规则。

(三)强化支撑保障

1. 技术能力提升。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完善标准验证、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体系,培育标准化服务机构。

2.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标准化领军人才计划,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培养一大批标准化专业人才。

3. 法治环境完善。推动《标准化法》修订,健全标准侵权认定、纠纷解决等法律机制,加强标准知识产权保护。

三、重点领域:聚焦关键引领升级

(一)科技创新标准化

1. 前沿技术攻关。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揭榜挂帅,制定关键技术标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

2. 成果转化机制。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联动机制,在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设立标准研究专项,形成科研标准产业闭环。

(二)产业升级标准化

1. 基础能力夯实。制修订精密减速器、高端轴承等核心基础零部件标准,健全增材制造、工业软件等基础工艺标准,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

2. 融合发展引领。制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融合技术标准,推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标准化,培育国家级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三)绿色发展标准化

1. 碳达峰碳中和。完善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等标准,制定氢能、新型储能等清洁能源标准,建立生态碳汇监测评估标准体系。

2. 生态保护修复。制修订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多生态系统质量监测标准,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标准,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准衔接。

(四)公共服务标准化

1. 民生保障。制定适老化、适儿化产品安全标准,完善食品冷链、智慧医疗等民生领域标准,建立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标准。

2. 社会治理。推动基层治理、应急管理、信用体系等领域标准化,制定城市安全风险防控、社区服务等标准,建设国家级标准化试点。

四、难点突破:协同攻坚完善机制

(一)部门协同机制

1. 顶层设计。依托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建立跨部门标准联合攻关清单,解决标准重复、冲突问题。

2. 信息共享。建设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标准制修订、实施监督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消除信息孤岛

(二)实施监督机制

1. 动态评估。建立标准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估制度,对实施满3年的标准开展复审,及时修订或废止不适应发展需求的标准。

2. 执法联动。加强市场监管、行业主管部门协同执法,将标准执行情况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三)国际合作机制

1. 规则对接。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时同步开展国内转化,推动中国标准与ISOIEC等国际标准技术指标一致性。

2. 平台建设。依托一带一路国际标准化联盟,建立区域标准互认机制,在东盟、中亚等地区建设标准化合作示范基地。

五、机遇把握:乘势而上开拓新局

(一)数字化转型机遇

1. 数字标准创新。制定数据确权、流通、安全等标准,建立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标准体系,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2. 标准数字化转型。发展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标准制定中的应用,建设智能标准验证平台,提升标准智能化水平。

(二)双循环发展机遇

1. 内贸外贸一体化。推行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建立内外贸产品标准、认证、监管衔接机制,降低企业市场准入成本。

2. 区域协同发展。制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同标准,推动标准互认、检验检测结果互通,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三)制度型开放机遇

1. 国际规则制定。在数字贸易、绿色低碳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全球治理规则。

2. 跨境合作深化。与RCEP、金砖国家等建立标准化合作机制,开展标准法规对接、认证认可互认,助力企业出海

六、挑战应对:主动作为强化保障

(一)技术快速迭代挑战

1. 前瞻布局。建立前沿技术标准预研机制,在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领域开展标准研究,缩短标准滞后周期。

2. 敏捷响应。推行快速程序制修订标准,对颠覆性技术实行标准沙盒管理,允许先行先试。

(二)国际竞争加剧挑战

1. 能力提升。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技术委员会工作,提升话语权。

2. 规则博弈。建立国际标准跟踪评估机制,及时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维护产业安全。

(三)标准供给不足挑战

1. 多元供给。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制定标准,建立标准研制揭榜挂帅制度,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2. 资源倾斜。加大标准化财政投入,对关键领域标准研制给予专项支持,优化标准制修订资助政策。

七、优化策略:动态调整持续提升

(一)评估机制建设

1. 效果评估。制定标准化发展指数,从标准数量、质量、实施效益等维度开展年度评估,发布标准化发展报告。

2. 用户反馈。建立标准实施意见征集平台,鼓励企业、消费者参与标准修订,形成需求标准应用闭环。

(二)标准动态优化

1. 周期管理。实施标准生命周期管理,对基础通用标准每5年复审,产业标准每3年复审,及时更新技术指标。

2. 跨界融合。推动标准化与知识产权、金融、法律等领域融合,建立标准+专利协同机制,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协同创新体系

1. 产学研用协同。建设国家标准化创新中心,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应用创新链。

2. 国际国内协同。建立国内外标准化专家库,开展联合研究、技术交流,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规则深度融合。

十五五时期是标准化工作从跟跑领跑跨越的关键阶段。我们需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协同共治、开放融合为主线,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破解标准供给结构性矛盾,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让标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约束、创新驱动的助推器、治理现代化的稳定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