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革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1年底,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已达2639万千瓦,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基于此,全国政协委员、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再次就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提交提案。
他建议,加强宏观统筹和整体规划,制定国家海上风电发展专项规划, 积极推进近远海风电有序开发。加大海上风能资源勘查力度,建立国家级海域空间数据库,全面掌握海洋风能资源储量和分布特点。结合海上风电基地建设, 打造风能、氢能、海水淡化及海洋 牧场等集成的海上“能源岛”,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
自2018年11月调任华能集团董事长以来,舒印彪一直将海上风电视为推动公司转型、进而为中国“双碳”事业树立标杆的一个重要阵地。“海上风电”也成为其过去三年政协提案的关键词。
2019年,初掌华能的舒印彪在提案中将“海上风电”纳入“再电气化”体系中。
他建议,紧紧围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集中开发,加强国家层面统一规划,以中长期能源转型为主线,坚持优质整装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方向,推动大型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等资源连片开发,降低新能源的投资建设运维成本。
2020年,舒印彪专门就推动海上风电发展作出系统性的阐述。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在“十四五”期间强化对海上风电的顶层设计,在落实“放管服”的同时,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形成海上风电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化滚动开发态势;聚焦“新基建”,加快江苏、广东等自然条件好的省份的现有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并推动海上风电逐渐向深海、远海方向发展,同一基地归由一个开发主体开发;比照欧洲,由电网统一负责外送电力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
二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聚焦“卡脖子”问题,在政策上继续鼓励龙头企业以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加快IGBT、主轴承、国产化控制系统、高压直流海底电缆等核心技术部件研发,提高装备国产化率;狠抓海上风电标准体系建设,在防范技术风险、控制成本造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大云物移智”、区块链、5G等数字信息技术推广运用,推进无人值守、远程集控、智能诊断等智能运维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发展新动能。
三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鉴于疫情影响,建议放宽海上风电电价退坡并网时间窗口,为通过科技创新降成本创造有利条件;保持海上风电电价理性退坡,加快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滞后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2021年,在碳中和元年开启的大背景下,舒印彪没有再盯住“海上风电”这一细分领域,而是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对工业、建筑、交通、能源技术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不过,在“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能源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提供科技支撑”的建议中,他提出,通过电力市场、碳市场、新能源消纳机制等市场化手段,引导能源消费侧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年舒印彪再次聚焦海上风电,在延续之前三年“积极推进近远海风电有序开发”思路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打造风能、氢能、海水淡化及海洋牧场等集成的海上‘能源岛’”,为碳中和语境下构建零碳新经济体系指出新方向。
除海上风电外,今年舒印彪还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建设“双碳”标准的提案。
他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开展碳排放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加快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尽快补齐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披露、认证和标识等关键环节短板,加强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核算方法与国际接轨,完善核算标准与核查机制,建立低碳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和标识制度。此外,要秉承开放合作的积极态度,融入国际能效、碳排放标准和规则体系,加强国际标准协调,积极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制定更多由我国主导的碳排放国际标准。
他还建议,加强与国际知名标准与认证机构合作,打造国内碳排放标准国际认证企业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排放标准制定和认证检测服务中介机构。